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政协提案答复函公开文稿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第20220341号提案主办意见的函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08-09 A-A+ 视力保护色:

尊敬的民革深圳市委会:

  您好!贵委提交的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关于完善全过程创新链政策的提案》提案(第20220341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经汇总会办单位意见,现就提案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针对提案“加快构建“从0 到N”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议,答复如下:

  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委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一是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提升创新引领力,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以主阵地作为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建设鹏城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组织实施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和高等院校稳定支持计划,深度参与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广东)和粤深联合基金项目;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机制,支持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等基础研究机构高水平发展,培育壮大本地源头创新力量。

  二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提升创新硬实力,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支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参与“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璀璨行动”;围绕“20+8”产业布局重大科技专项,坚持面向新兴产业集群需求,加快掌握关键共性技术,形成重点突出、梯次接续的产业技术体系布局;出台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集成电路、5G、超高清视频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重大攻关,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提升技术预测能力;提质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支持建设各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大科学设施建设水平与运行效能,支持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建运营。

  三是实施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提升创新驱动力,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完善成果产业化激励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改革,落实技术转让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政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动力;畅通成果对接渠道,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完善技术中介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建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搭建应用场景,组织实施应用场景与应用示范项目;高标准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率先建设深圳市开放创新研究院,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等创新创业服务;建立产业导向成果评价体系,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大力发展市场化评价,引导国内外成果在交易中心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进场交易。

  二、针对提案“加强“全市一盘棋”的统筹规划,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协同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建议,答复如下:

  2022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印发《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聚焦创新空间特色专业发展不够、创新资源导入目标性不明确、全市“一盘棋”统筹布局有待加强等问题,高质量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四个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区位相邻、集中连片、产业互补、联合发展”的十一个创新集群区,引领优化我市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加快构建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深圳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

  一是高质量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光明科学城要以主阵地作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要创新合作区体制机制,全面对接国际科技创新规则,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深港协同为重点、以国际合作为特色,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要牢牢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健全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国际规则衔接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构建审慎包容的监管环境,打造深港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示范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要发挥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科研资源、产业资源高度富集优势,建立市场需求导向的育人体系、产业牵引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支撑的科研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区。

  二是优化创新空间格局。发挥深圳国家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作用,高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旗帜,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两大方向,建设“区位相邻、集中连片、产业互补、联合发展”的十一个创新集群区,前瞻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突破新技术,推进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针对提案“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建议,答复如下: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人类时空组学”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推进创新合作组织建设,吸引国际学术组织在深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高端专业论坛。推动世界超高清视频联盟、全球计算联盟、世界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全球开放智联联盟、超宽带产业协会等国际性产业和标准组织落户深圳。

  一是加强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利用我市现有的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科技人才网络作为基础和牵引,以互利共赢的原则务实拓展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加强与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联合研究与产业合作,深化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关系。

  二是更好发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作用。鼓励我市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性大科学、大技术和大工程的科技研究计划,提高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参与度和国际影响力。适应科技交流新形势,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科技计划,开拓科技合作的新路径,主动作为突破科技封锁围堵。

  三是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发挥海外创新中心的优势,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对接海外创新创业资源,引进海外创新人才和项目;利用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商贸交流合作,整合资源,把企业和相关国家的各类需求落到实处,加快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创新合作。

  四、针对提案“完善覆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科技金融融合示范标杆区”建议,答复如下:

  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提升创新支撑力,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一是建立市科技研发资金与政府引导基金以及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联动机制。鼓励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对科技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引导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二是推动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建立连接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全国性综合服务平台。三是建立全链条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鼓励设立中小试转化投资基金,试行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完善引导基金跟投、财政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证券、基金、固定收益产品等金融服务。四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依托南方创投网、创业投资广场、科技金融联盟等,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公示、项目对接、企业评估等服务功能,搭建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平台。

  五、针对提案“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汇聚行动,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建议,答复如下:

  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战略人才力量+创新生态链+国际人才高地”为抓手,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地。

  一是锻造战略人才力量,筑牢人才支持“硬实力”。推动战略科学家融入科技战略,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实施,将城市科技产业进步与科学家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协同技术攻关,5 年清单式支持200 个以上“高精尖缺”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夯实基础研究,推动卓越工程师源自重大平台,落实工程硕士、博士培养计划,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和重点企业,为工程硕博士实践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完善创新生态链,提升人才发展“软环境”。持续推进综合授权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优化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探索“大数据分析+小同行评价”新模式,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支持鹏城实验室、华为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通过一流平台造就一流人才。

  三是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促进人才交流“双循环”。靶向吸引国际科技人才来深访问、对接、考察,力争将人才“流量”转化为人才“增量”。拓展国际人才交流版图,加强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引进人才。持续优化外国专家服务,提升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永久居留推荐等业务便利度。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地域优势,积极携手香港在全球范围引进科技人才,探索人才“居住在香港,创新创业在深圳”的新模式,打造深港人才共同体和创新联合圈。不断提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影响力,立足大湾区辐射全世界,擦亮“中国人才第一会”的金字招牌。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市科技创新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22年8月9日

  (联系人:周利民,电话:0755-8810104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