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总结

市科技创新委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08-22 A-A+ 视力保护色: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2022年工作成效

  (一)突出基础研究先导性地位,全面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出台实施基础研究“深研”规划,建立稳定、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基础研究。支持腾讯公司举办第二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和“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设立100亿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基金。优化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机制,通过市区联动,实现大型科研仪器100%开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国际量子研究院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启动运行。二氧化碳还原合成葡萄糖等科研成果入选国内年度十大科技新闻。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7.25%。

  (二)打造国家级战略平台,科技主引擎功能持续增强。以主阵地作为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光明科学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制定加快推进前海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若干措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新引入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等多个重大项目;完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政策体系,推动印发实施《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粤港澳联动高规格举办2022西丽湖论坛,拓展和丰富更具国际影响力、更具大湾区特色、更具融合创新特点的品牌论坛内涵。

  (三)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围绕光通信、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布局多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推进关键领域自主可控能力加速提升,国产ECMO为代表的新产品新技术获批上市。出台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政策措施,建设落地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超过20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建立“实验室+产业化公司”“发明人带头投入+投融资专家参与”“研发团队+管理团队分享股权”机制,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孵化体系。

  (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旗帜。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助计划,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四个一”行动,全年评价入库企业数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加强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制定出台《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持续跟踪和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推动合成生物、工业软件产业基金落地。改革完善深圳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积极谋划新一轮扩容提质,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二。

  (五)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国际科技合作持续深化。积极谋划新一轮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建立深港科技创新合作专班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研资金跨境使用与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规则衔接。拓展国际国内政府间科技合作,与新加坡等国家开展政府间科技合作,拓展长效稳定的合作新模式。成功举办第二十四届高交会,海内外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5000家展商、逾8000个项目参展,为历届高交会展览面积最大的一次。

  (六)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人才创新发展环境日益完善。结合中央深改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出台深圳市试点方案。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突出高层次人才对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支撑引领。完善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优化科技人才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行动计划。强化“放管服”改革,升级区、街道级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站功能,推广我市外国人就业居留“一站式办理”工作模式,建立覆盖至全市的外国专家服务体系。

  二、2023年工作计划

  (一)推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制定实施深圳市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行动计划(2023—2025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实施科技产业范式创新行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行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创新人才汇聚行动、创新生态优化行动等“五大行动”,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地、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全球创新生态标杆,力争在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中名列前茅。

  (二)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学习借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模式,在八大未来产业开展“项目经理人制”试点,深化项目、人才、机构、成果等评价改革,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评价机制。重构我市科技计划体系,将科技研发资金主要投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支持战略性前瞻性科研项目,围绕制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问题,开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攻坚。

  (三)提升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全面实施基础研究“深研”规划(2022—2030年),实施高等院校稳定支持计划,探索建立长周期和择优滚动支持模式,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高标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鹏城实验室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大兵团作战,支持深圳湾实验室承担国家任务。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领域,组织优势力量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

  (四)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抢抓新能源汽车、电化学储能等发展机遇,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生态创建、产品市场拓展等。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前瞻布局多功能全新混合储能技术、新型制氢技术、新一代先进堆型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前沿基础研究项目。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与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深圳市科技重大专项。

  (五)分梯次培育八大未来产业。市区“一盘棋”统筹联动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推动八大未来产业成为产业新增长点。持续更新完善“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六个一”工作体系,形成由专门领导牵头、专人负责的工作班子,抓重点产业、行业培育。围绕未来产业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落地。完善未来产业多元化融资支持,加大对未来产业全链条、一体化培育和支持。强化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设,积极争取科技部教育部支持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战略科研平台与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办好“中国科技第一展”高交会、“好品深圳”系列活动,协同办好“深圳创投日”,推动合成生物等产业基金投资一批优质项目。实施贷款贴息贴保计划,推广高新技术企业“高企贷”。加快建设技术转移机构、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助力科技服务推动产业链价值链迈向高端。

  (七)促进高水平科技交流合作。加强深港科技合作,推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等重点项目启动运营,推动深港联合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与欧美等重点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实施科技“双招双引”,联合合成生物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龙头机构、企业,成立八个未来产业“双招双引”专项。与中国科学院系统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深圳医学科学院。推动与央企、世界500强企业科技合作,在深圳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分支机构。

  (八)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高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支持人才自主培育,加强重点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大力培育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高标准建设深圳科创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面向全球汇聚战略人才力量,精准靶向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高被引科学家,以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团队。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落实“破四维”和“立新标”要求,探索“大数据分析+小同行评价”新模式,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高规格办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西丽湖论坛”等特色品牌活动,加快建成国际一流的人才创新生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