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公众参与 > 民生实事 > 专题专栏人口与健康

基因测序“提速”深圳医学科研在发力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06-24 A-A+ 视力保护色:

  日前,深圳完成了确诊阿婆刘某的新冠肺炎基因测序。其结果表明,6月14日、18日、21日新增的四例本土确诊病例均属于Delta变异株,且和CA868国际航班基因测序高度同源。

  通过基因测序对病毒溯源,让专业人员通过序列测定确定病毒的型别,对及时研判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日,深圳市疾控中心新冠溯源团队接受晶报独家专访,揭秘新冠病毒基因测序工作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整个溯源流程包括了样本的准备、文库的构建、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步骤,在接到阳性样本后,工作人员首先复核工作,对样本核酸提取,再用两种试剂进行核酸检测。复核阳性的核酸,分别进行二代和三代序列测定,为病毒溯源工作设置“双保险”。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步骤之间都要求工作人员做到“无缝隙连接”。国家对二代测序工作要求的时长是72小时,而在深圳,经过测序团队对流程的不断优化,如今,二代测序的结果24小时即可出,抗疫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基因测序的精准与“提速”,无疑也将为城市的整个抗疫大局赢得宝贵的时间。

  而这,也可以说是深圳医学科研团队在抗疫过程中展示实力的一个缩影与见证。

  早在2020年1月31日,深圳市三医院研究团队率先在全国报道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肛拭子和粪便样本中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当年3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合作团队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观测到天然新冠病毒(COVID-19的病原体)经灭活后的成像,让人们得以看到新冠病毒究竟长什么样。

  2020年5月,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传染病》刊登了一篇聚焦深圳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研究报告,肯定了深圳在追踪密切接触者及隔离的防控措施对于降低感染率的积极作用。

  2020年7月,由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显微外科团队撰写的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低风险地区手显微外科诊疗策略》入选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WHO COVID-19)数据库,该论文成为世卫组织官网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批中文文献,为世界抗疫贡献了深圳经验。

  今年1月,市三医院张政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和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张林琦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北京市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王新泉教授合作,在《自然通讯》深度解析人体中和抗体抑制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为新冠病毒抗体药物的开发和疫苗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更长的时间轴上来看,近年来,深圳持续在生命医学研究领域发力。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第一张亚洲人基因图谱、国内第一个生物工程一类新药、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诊断仪、第一台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液成像系统(彩超)、第一台伽马射线治疗系统、中国首个抗肿瘤原创化学新药……一大批生物医药自主创新成果先后在深圳诞生。

  在这里,我们要再一次向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市疾控中心新冠溯源团队致敬。我们也相信,我们不但能战胜疫情,也终将在阻击疫情的过程中,让城市的医疗科研实力再上台阶。

(来源:晶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