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公众参与 > 民生实事 > 专题专栏人口与健康

科技战疫 深圳闪光 钟南山院士为何给华为写了一封感谢信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07-08 A-A+ 视力保护色:

  6月26日,华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社交媒体发布一封署名钟南山的感谢信。院士来信,褒扬华为的超高性能存储设备表现稳定,保障了广州1200多万份核酸样本检测。

  科技战疫,深圳闪光。钟南山院士的致谢,对象是企业,背景是城市。

  今年5月21日以来,由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关联疫情,使得广东在短时间内连打三场不同的疫情阻击战:广州“5·21”疫情、深圳“5·21”疫情以及深圳东莞“6·14”疫情。连遇三场硬仗,深圳科技力量挺身而出。

  深圳战疫,科技闪光。总结深圳的所得,应用是技术,底色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无论是去年突如其来的初战,还是今年境外疫情的来袭,深圳科技战疫既有短兵相接的亮剑,又有智慧城市的护体,更有产业发展的赋能。

  硬核担当:火线亮出“铁三角”

  完成广州1200多万份核酸样本检测,深圳科技的贡献并非只有华为的超高性能存储。钟南山院士命名的“猎鹰号”,其中可实现快装和负压环境的硬气膜实验室,便是深圳企业华大智造的贡献。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火线,深圳科技形成“实验室+试剂+疫苗”的“铁三角”。

  “深圳实验室”的代表,是华大的“火眼”。第一只“火眼”,诞生在武汉。如果说火神山、雷神山是“要塞”,“火眼”便是发现“元凶”、锁定“敌情”的“前哨”。联合国官方网站的报道称,“火眼”实验室解决方案是应对疫情暴发的有效应急模式。目前,海外已经建起30余座“火眼”。作为全球战疫的中国科技名片,“火眼”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英语单词:“HUOYAN”。

  “火眼”的技术硬核,在于快速装配,更在于高通量检测。在深圳最新的疫情防控中,华大5月24日在大鹏搭建完成“火眼”,5月27日连夜搭建龙岗、盐田两座“火眼”实验室,6月初更是驰援佛山广州。更为硬核的数据是,“火眼”核酸检测日通量在本次战疫中扩增至近21万单管,刷新中国单体实验室日检测量纪录。华大相关人士表示,高通量测序技术作为最早发现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的方法,在发现新病原、识别已知病原和鉴定未知病原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深圳实验室建立“前哨”,深圳试剂则让“弹药”更为高效。与病毒赛跑,深圳的核酸检测试剂盒跑得越来越“快”。从一小时,到40分钟,再到20分钟,深圳研发的快速检测试剂盒,一直“争分夺秒”。与此同时,“深圳造”试剂盒也是驰援全球。仅华大的试剂盒,目前已遍布60余个国家和地区。

  “争分夺秒”让“深圳苗”快速诞生。6月1日,深圳本土企业研发生产的新冠疫苗——康泰生物“可维克”,正式在深圳320个接种点启动接种。这是广东省首个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康泰生物董事长杜伟民表示,疫苗从启动研发,到获批紧急使用并投入生产,前后仅用时1年多。如此快速何以实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在深圳的医疗生态圈“就地取材”。

  码上生活:城市运营“更智慧”

  开展大范围核酸检测,如何做到“万无一失”?秘密在于一个“码”。在采样现场,医护人员手持PDA终端设备,通过扫描市民手机中的“深i您”二维码,秒速完成个人信息和试管绑定。

  这便是深圳人目前每天必说的“健康码”。相关部门负责人称,在最近一个月里,深圳“健康码”日均活跃用户达到600万,最高峰日活用户超过1300万,最高峰日访问量超过1亿次。

  小“码”背后是大“事”。“健康码”始于去年2月9日。这一天,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广一“码”通行。市民通过微信小程序自主申报个人信息,通过后即可获得一个健康码,凭“码”进出小区。“健康码”打通各个职能部门的数据,不仅方便市民日常生活,也利于政府进行科学研判。2月28日,全国一体化的“防疫健康信息码”正式上线。深圳的“一码通”,变成了全国的“一码通”。

  疫情考验一个人的免疫力,也在考验一座城市的免疫力。“健康码”能够顺利通行,得益于深圳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交换共享体系。自去年疫情以来,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已接入全市85家单位和11个区(新区),并与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接,日平均数据交换量超过2200万条。

  既要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又要生活生产保持常态,这场城市治理的特殊大考,深圳“答卷”很有科技“厚度”:用AI模型为复工复产提供决策依据,大数据应用之深显示效果;扫“码”式数字化防疫贯穿城市运行,智慧城市基础之牢可见一斑;各类事务“云”办理,数字生活服务之细渗透到社会运转各个环节。

  产业赋能:把握应用“时间窗”

  和病毒的较量仍在继续,深圳科技战疫韧劲十足。疫情催生的特殊应用场景,也为深圳科技带来产业成长空间。

  载着核酸样本的多翼无人机,频繁往返于罗湖中医院和位于布吉的医学检验中心之间。无接触技术的现实需求,提升的不仅是无人机导航的精准性,更是背后大数据应用的精细度。

  载着样本的防疫专用自动驾驶车队,穿行在路况复杂的华强北街区。能够在高难度的闹市畅行,这无疑是深圳无人驾驶技术的实力印证。

  更为典型的例证,是机器人从“锦上添花”变成“生活刚需”。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表示,去年疫情出现后,深圳企业在原有产品基础上二次开发,迅速输出了防疫所需的机器人产品,“比如优必选、朗驰欣创的测温机器人,中智科创、斯坦德的消杀机器人,普渡科技、优地科技的配送机器人等。勇艺达在机场安检区域部署的机器人,可识别没戴口罩的人群。”

  《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年)》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总产值为1434亿元,较2019年的1257亿元增长14.08%。和病毒的较量,今年也让新成员登上舞台。5月17日,深圳发布全球首台全自动鼻咽拭子核酸采样机器人“鹏程青耕”。精准定位到鼻孔,机械臂全自动采样,“青耕”自去年以来已完成近300万个新冠样本的采集检测,下一步将用于临床试验。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