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深圳科改“22条” > 相关信息专栏

《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听证会报告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8-12-06 A-A+ 视力保护色:

  12月4日,我委组织召开《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听证会,共有8位听证代表。政策法规处潘伟旗处长主持,陈望远博士记录。现将有关听证情况报告如下:

  首先,听证代表对改革方案表示一致的肯定。认为该方案体现了国家、省、市对科技创新的最新要求,符合深圳科技创新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弥补深圳科技创新短板,拉长长板,将为深圳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各代表意见及采纳情况如下:

  孙昌群:

  1.改革力度挺大的。我最近研究科技体制的问题,我有点心急。

  2.基本研究方面的比较,以前是3个领域可持续、环保、人类健康,现在是4个领域,增加了一个新兴产业。

  3.近几年的资金规模我都看了,面撒的有点大。自由探索里面很多的研究项目感觉到没有必要去研究,政府资金很少,政府的资金2016年44亿,占R&D3%,很少,远低于上海、北京。

  4.深圳比上海优化,这不好说。相较于它们,我们的基础领域投入有些弱化或者说科技资金投入里面,怎么去用怎么去真正的实现。比如悬赏什么的,科创,不是10-100或1-10的作用,应该是0-1的事情。

  4.香港的科技计划都是十年或六七年以上,一个项目都是两三千万或四五千万的项目,不会是两三百万很少的钱。香港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是分离的,我们的很模糊。在此提一个建议,我们能不能推行教育和科研分离,实行双轨制。

  5.香港按系数拨给教育经费,教资会是稳定拨款的。国外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基于经费的招生。

  采纳情况:在财政资金投入方面,基础研究投入将大大增强。

  丁华:

  1.我比较关注的一点,重大科技设施体制机制建设。投资大,这个框架需要一个持续的基础研究。涉及两部门的协调,比较担心影响它的效率。

  2.我们深圳企业90%在应用研究这一块,要重视这一块。基础研究要加强。

  3.绩效的评价,在实际中调整一下。

  4.我们这个改革是进步的,能解决不少问题。

  采纳情况:专门设置企业研究院计划,目的就是增强企业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孟袆:

  1.科创委调整了一些计划。我们这些实施的科研单位,我们只有配套的项目管理。我比较关心的科技计划,五大类二十六项,每一个都有管理的办法。指南写的不详细,在申报过程中有很多疑问,有没有相应的细则,实际中会遇到具体问题,希望细则能够细化。

  2.老师更关心的专家评审的意见,接着这个管理中可申诉、可查询,老师更关注评审专家或者同行专家给老师反馈的具体意见,使老师知道自己的不足。国自然给老师的意见都会有反馈,会全文反馈给申请者。会对以后老师开展研究有一个指导意见。可追查,可申诉能不能做到这个程度?

  3.科创委未来配合计划调整,申报时间都比较提前,计划的时间能不能固定,最近出台过于突兀的话,会有些措手不及。

  采纳情况: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配套文件中,专门制定了科技专家评审管理办法,目的就是优化专家评审体系,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另外,我委会提前发布项目申请指南,确保科研人员充分时间申报项目。

  英杰:

  1.3+1文件中包括了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细则是不对外公布的,还有操作手册。我们每个计划都会有的。以后会向规范化方面发展的。

  2.专家意见评审的公开,每评一个都会发邮件,我们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业务系统的改革,我相信2020年会公开。

  3.报时间,以前是固定的2019年的申报要在2018年完成,这是一个规模的编制。只要审批之后才能开展。尽量固定时间,客观原因,希望向好的方向发展。3月国自然申报,我们会错峰。

  采纳情况:在实施中具体实践。

  尹武:

  1.对海外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比较关注。创新和协同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我们发现深圳创新不是很好,拿一堆项目,挑不出像样的项目。

  2.深圳科技创新已经开始下降了。大单位创新已经很弱了。

  3.真正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和海外的人员,但是他们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挤压。

  4.创新券的利用率并不高,十家里面有八家拒收。项目周期长没有吸引力,半年或一年才兑现,对企业有压力。知识产权等方面对这个都不是很欢迎。别的单位对创新劵兴趣不大,流通不起来。其他条件比较苛刻,很多想做的科技类项目,按规定又不能去做,企业想做的,比如检测等用不了创新券,可以用的,人家不愿意用。想用的发挥不了作用。我们想做的,按规定不能够去做,真正企业想做的,按规定做不了。

  5.小微企业支持密度低,倾向于大中企业。往往一票否决,需要支持的达不到要求,真正不会雪中送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很难从政府拿到资金,资金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应该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以及年轻企业。

  采纳情况:我委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普惠性政策的支持力度,我委60%以上资金投向研发补助计划。

  孟袆:收企业的创新券,但兑换不了。创新券没有全额兑现,利用率比较低。现在高校老师拒收。

  采纳情况:我委将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政策实施水平。

  潘处长:最开始实施步子太大,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新闻。

  孙昌群:

  1.支持的环节,怎么定位这个东西。基金的名称还未定。对应国外、香港,基金主要是有偿。主要教育研发领域的投入比较少,有些资金花不出去。国有的、非盈利机构很少,私营拨款,不管国内国外都不太可能,只能通过有偿方式支持。

  2.新设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可持续项目,高等院校稳定自助等,感觉有点乱,有的针对领域的、有的是针对机构的、有的针对企业的、博士等,怎么分类的?有针对领域的、有针对高校机构的、群体的,怎么取舍。

  3.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布局。

  4.香港和国外这一点做的比较好,香港和国外博士有经费支持,没必要单列。

  5.分类要有标准,我们以前有个产学研,完全可以企业和高校合作,我们以前有,后来取消了,我搞不懂,没有这个专项了。香港有一个企业和高校的专门对接的计划,应该对标支持。

  6.逻辑有问题,是个什么逻辑。拓展型项目,深港创新圈为什么少,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和国家合作相比,申请国家的项目比深圳的多,什么原因?如果不清楚,就解决不了问题。香港的资金不能支持企业,只能支持大学。我统计了一下,7年35个主题计划,每个几千万。深圳钱少,时间短。香港周期长,资金充足。很多东西值得反思。就20亿资金很少,应该集中精力,搞几个项目。

  采纳情况:在政府主动布局、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支持力度,将会增强支持额度。目前,孔雀团队、诺贝尔奖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

  英杰:项目有些是新设的,有些是原有基础上整合的。针对有些板块横向缺失的、包括纵向的、包括人才类的,包括中央和地方都很重视的,都是查漏补缺,紧跟中央,人才是第一位的。

  采纳情况:改革方案集合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最新精神和要求。

  刘东军:

  1.这个材料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强化了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模式,科技计划体系会进一步优化。

  2.希望政府部门解放出来,一些事务性的工作都交给可信赖、信誉好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操作,做好顶层设计。

  采纳情况:逐渐委托第三方机构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符合国家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精神。

  郭惟地:

  1、第七页第二段最后一句,“在关键领域,卡脖子上下功夫”,这句话不通顺,应该是“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问题上下功夫”。

  2、第九页第三段,前半段的新设可持续发展专项和后半段的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深布局,两部分讲的不是一个东西,是否应分开。

  3、第九页最后一句,建立从博士后到诺奖科学家的全周期人才支持计划这一句话汇总,“全周期”这个提法更强调人才层次的逐步提升,用在这里是否妥当,是否改为“各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4、第十页推动国际合作,要支持政府间的国际合作,没有提非政府组织间合作。最近中美贸易和科技领域剑拔弩张,在这种背景下,大张旗鼓地主张通过政府间科技合作,效果好不好,我觉得应该支持非政府组织,通过支持民间国际科技合作,来支持国际科技合作。

  5、结合最近基因编辑婴儿热点事件,我们对于这类前沿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自由探索类项目,应当如何管理,如何避免踩雷。放宽监管、鼓励自由探索的总体方向是对的,但是这种放松更多应该是在研究方向、资金使用上,但是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过程法规合法性上、科研信息和实验过程的公开方面,以及在临床试验、产业化等重要节点上的审核应该加强监管。因此,第十五页,最后一句,“自由探索项目以承担单位自我管理为主,一般不开展过程监管”,这句话是否要斟酌一下,另外,在保障措施中,新增一条“适时推动立法工作”。

  采纳情况:全部采纳。

  熊义刚:

  1.腐败的问题,各个区核准制,标准外化了,500强等,市级部门作出指导性意见,规避了风险,不能解决问题。

  2.评审的问题,有自由裁量权,评审专家对自己的绩效,职业有什么影响?对其没有任何影响,包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其能不能看出好的项目等?这一块要花大力气做好。

  3.深圳市的引导有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借助大湾区和深港合作,做更大力度的改革措施。

  4.风险问题,社会上有质疑,如科技申报过程中。我前几天去区里,申报智库资金,10万20万,有一个孔雀团队的核心人物,其公司就几个人,他在做的就是课题申报资金。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风险。支持后面的监管的问题。

  采纳情况:升级深港创新圈项目,深化深港深度合作。制定科技专家评审办法,对科技专家的行为予以规范。

  魏雅茹:

  1.这次的改革和评审机制我觉得很好,从单位的角度看,呼吁一下,对于技术攻关科研单位能不能牵头申报的问题,去年已经提过。

  2.重点支持企业有自己的资金投入力度,但对中小企业,我们考虑联合申报,因其财务方面的原因,申报不上,是否可以考虑开放。

  3.对科研机构的鉴定和支持,市里没有放开。

  4.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这一块,政策里面是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但是对基础性技术研究或者科研单位,没有相关政策。我们单位在做成果转化,希望市里可以考虑一下。

  采纳情况:我委有科研机构确认职权。其他全部采纳。尹武:

  1.人才载体培养,没有以前突出。孔雀计划对团队比较重视,没有用到高端人才培养上去。

  2.B类人才的地位很尴尬,应该引起重视。

  采纳情况:专门设置了人才梯度培养计划。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18年12月6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