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政协提案答复函公开文稿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对第20230277号提案的答复函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10-12 A-A+ 视力保护色:

尊敬的张伟委员:

  《关于着力打通深圳市医疗器械领域从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路径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就提案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意见建议采纳落实情况

  (一)针对提案集中全市优势资源,突破前沿技术的建议,答复如下:

  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上市,离不开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临床应用等产业全链条的协同发展。您提出的建议非常契合当下深圳正在打造的20大战略新型产业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扶持政策。

  在提升基础研究方面,市科技创新委积极推动实施我市基础研究中长期规划。一是将“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新材料与化学”和“高端先进制造基础技术”纳入12个重点发展领域。二是提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坚定创新自信,敢于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努力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三是鼓励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加强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加强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推动各领域创新要素交互融通。2022年,市科创委在医疗器械、医用设备领域支持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开展22个基础研究项目。在强化技术攻关方面,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医疗器械“卡脖子”技术攻关,促进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一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作为我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长单位,从行业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为强化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策源能力、科技转化和产业化能力,于去年正式印发《深圳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企业对医疗器械关键前沿技术、重大零部件进行技术攻关。二是市科技创新委围绕医疗器械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受制于人的关键问题,以医疗器械核心技术突破为驱动布局技术攻关项目,支持技术优势企业牵头,会同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近三年已累计资助医疗器械领域技术攻关重点及面上项目30余个。三是聚焦瓶颈性核心技术、产业关键环节,通过协同攻关与“揭榜挂帅”相结合机制,最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谋划科技重大专项。2022年市科技创新委瞄准医疗器械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聚焦重大应用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开发,推出医学影像和体外诊断技术攻关重大专项,支持迈瑞医疗等6家单位牵头在7个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四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进设备国产替代。利用科卫协同机制,组织产学研医用联合攻关,通过可持续发展专项,近三年支持医院牵头、企业参与的新产品新技术临床应用示范项目14个,促进设备的更新迭代和国产替代。五是强化高端仪器支持科技产业创新。为助力深圳持续提升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市科技创新委积极争取“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部市联动项目,经与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等部门沟通协商,共同签订了“十四五”期间《“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部市联动项目组织实施合作协议》。经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评审,超高分辨质谱分析仪等6个深圳市部市联动项目已列入2023年的申报指南。六是发挥举国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省重大攻关。按照国家统筹部署,充分发挥深圳优势,市科技创新委动员和引导我市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今年截至目前,在医疗器械领域累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5项。

  在目前中美竞争的大格局下,我市医疗器械产业相关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将继续对全球最新医疗器械技术保持跟踪和关注,最大程度争取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和沟通,促进我们的技术发展;同时也继续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鼓励自主创新,市科技创新委正结合科技计划改革实施基础研究、科技重大专项、深港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下一步将以深圳优势科研机构牵头,国内外企业、医院、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参与攻关的模式,加快解决高端医疗器械原理技术、材料器件、设备系统集成等卡脖子短板,全面推进国产替代,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针对提案建立科技成果校企常态化对接机制与平台的建议,答复如下:

  诚如您的建议,高效的产业基金、常态化对接渠道,对于完善产业生态不可或缺,我市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持续推动产业融合交流。一是促进医企对接融合。今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为促进医疗机构对国产医疗器械的了解与熟悉,围绕“增强供应双方沟通了解,促进国产医疗器械临床应用”主题组织召开研讨会,10家深圳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与55家医疗机构通过产品展示、专题讲座、交流研讨进行深入交流。二是通过展会加强国产器械宣传。6月8日-10日,以“汇前沿创新 聚智造高地”为主题的首届深圳国际高性能医疗器械展,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创新委、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共同支持下成功举办。展会覆盖医疗器械产、学、研、医、资、政、管等全生态链条,300余家高性能医疗器械企业、100余家全国知名医院的500余项科研成果、2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1000余名临床医生及医院设备管理者齐聚,探讨前沿话题、聚焦医械热点、共谋合作机遇。三是推动产业体系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20+8”产业“六个一”工作部署,市发展改革委正在按流程加快推进设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基金,同时指导深圳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牵头联合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迈瑞医疗、天使母基金等我市相关优势单位组建“深圳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联盟”,并已在去年第八届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论坛暨 2022 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周上揭牌。接下来,联盟将通过产业调研分析、企业调研交流、重大活动组织等方式聚集国际资源,打通医疗器械上下游全产业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三)针对提案以概念验证+产业中试为桥梁,建立创新+服务的转化基地的建议,答复如下:

  为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融合,实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市科技创新委统筹建立符合创新客观规律的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体系,致力于打通“成果供给+验证应用+产品工程化”通道,满足创新主体科技成果不同转化阶段实际需求。2022年,市科技创新委全面启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管理办法编制工作,正式印发《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资助管理办法》(深科技创新规〔2022〕6 号)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计划管理办法》(深科技创新规〔2022〕3 号)并已发布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申请指南,面向全市范围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建设,突出服务“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系统性支持建设全市科技成果产业化概念验证平台体系和中小试服务平台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20余家,有力支撑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成果转化迫切需求。

  今年,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科技创新委结合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进一步编制印发《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5)》,下一步将扎实推进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的建设工作,推动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建设,强化医疗器械领域科技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四)针对提案打通产学研医协同创新通道,推动临床应用示范的建议,答复如下:

  临床资源聚集难、协同难、转化难、保障难的问题,确实制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您的这条建议也很有现实针对性,对此我市相关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推动我市医疗器械本土医工转化能力。

  一是完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建设。为提升医疗机构临床研究能力,市科技创新委持续加大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力度,打造集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开放式医学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药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需求。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临研中心1家,省级中心4家,市级中心14家。二是建立临床科研转化奖励机制。为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激励制度,进一步疏通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加快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卫健委会同市科技创新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深圳市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药械临床研究,将药械临床研究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优化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入院流程,鼓励本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经市有关部门认定的医疗器械首台套产品。三是支持医企协作开展科研攻关。为推动产学研三医协同创新,市科技创新委加大科技计划专项实施力度,通过实施基础研究、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产学研三医联动促进新技术研发;遴选一批技术成熟、临床急需的深圳本土医疗器械产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专项,鼓励医疗机构联合企业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推动相关产品的性能优化,并促进新产品、新技术在我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及国产替代。四是优化医疗产品采购政策。为助力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应用采购,市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委部门计划出台公立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深圳市进口设备目录及相关实施方案,进一步严格进口设备采购审核,鼓励各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国产产品,逐步提高国产产品的采购比例。

  (五)针对提案完善港澳科技创新的落地转化机制,建立协同高效审批服务平台的建议,答复如下:

  诚如您的建议,深圳市正在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重大发展契机,深化深港科技协同创新。市科技创新委在推动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系统建设方面,以原“深港创新圈”合作项目的实践基础,出台《深圳市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推动深港澳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加强三地在科研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上的规则衔接;在吸引香港科技力量协同创新方面,支持深港澳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承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湾区路径”,实施深港澳科技项目“倍增计划”,鼓励港澳科研人员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二、其他

  (一)办理过程

  接到提案办理通知后,市科技创新委联合会办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以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共同研究,提出办理意见。6 月 21 日-26 日,市科技创新委将办理意见同张伟委员等进行了电话沟通,并根据委员建议进行了补充完善。张伟委员等对完善后的答复意见表示满意。

  (二)办理实效评估类别

  A 类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23年6月29日

  (联系人:杨明明,电话:0755-8810216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