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非委员:
市七届政协二次会议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深圳市地球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提案》(第20220132号)收悉。该提案已转由我委主办,市财政局和市教育局会办。我委针对提案中提及的相关问题及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地球科学纳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领域,便于市内相关大学和科研单位相关学者申请”的建议
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地球科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市委市政府确立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市委市政府开始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率先推出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后,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被纳入,形成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阵形。为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2013年起,市委市政府又陆续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 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列为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踏上“十四五”新征程,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前瞻谋划“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在相关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
2022 年初,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提升“五力”,打造“五地”为主线,坚持“四个面向”,建设“四个平台”,强化“四大支撑”,推动“四链衔接”,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明确“20+8”技术主攻方向,即围绕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20 个产业集群和八大未来产业开展技术攻关,打造十一个创新集群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地球科学(含地球、环境、海洋等学科)均在“20+8”技术主攻方向。深圳相关大学和科研单位相关学者均可申请地球科学(含地球、环境、海洋等学科)领域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
二、关于“加强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公共平台、野外试验场等建设,使之成为深圳市的地球科学发展的抓手”的建议
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公共平台、野外试验场等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发展地球科学的有力抓手。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市地球科学领域的各级各类创新载体有32 个。
2021年10月9日,科技部正式下发通知(国科发基〔2021〕295号),批准“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野外站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原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现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的“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列其中,这意味着深圳市首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获批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深圳全市环境观测站由1个中心站和4个子站组成,已记录野生维管束植物2086种,其中包括紫纹兜兰、桫椤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9种;广东隔距兰、华南马鞍树等特有物种75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成后,将为深圳环境监测带来更多基于人工智能与科技手段的检测方法。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将加强基础设施、观测场地、仪器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按照观测指标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观测实验,开展科学研究及示范服务。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深圳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建设,获取大量第一手定位观测数据,取得一批重要成果,锻炼培养了大批野外科技工作者,促进了相关学科发展,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三、关于“加强对地球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投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的建议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的决策部署,大幅提升深圳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能级跃居世界城市前列,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我委正在牵头编制基础研究相关政策,为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切实担当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基础研究相关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8”领域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科学问题,地球科学领域(含地球、环境、海洋等学科)已经纳入基础研究相关政策的重点发展领域。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22年7月7日
(联系人:刘颖,电话:0755-881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