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8年国务院批复深圳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深圳市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坚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并进,阶段性成果持续涌现,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行了有效实践与探索。
“六个全面”构建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
针对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等相对不足问题,深圳集成运用智慧国土、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资源回收等技术,提高资源高效利用能力和水平。
全面改革优化土地政策,坚持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之路。据统计,深圳已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达5200万平方米,2019年整备土地近22平方公里,拆除消化违建超过2800万平方米。
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打造高品质的“绿色建筑之都”。深圳共有1200个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面积达110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规模和密度位居全国前列,荣获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称号。
全面建设高品质绿色交通体系,打造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进入全球前十,公交机动化分担率达56.5%,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
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万元GDP能耗、水耗达到全国最优水平。作为全国首个碳交易试点城市,碳排放市场配额累计总成交量5705万吨,总成交额13.58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设“治水治城”相融合的海绵城市。全市已完工海绵城市项目1361项,海绵城市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19%。
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0%,垃圾焚烧烟气排放标准优于欧盟标准。
“四个提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针对水污染、大气、海洋等生态环境问题,深圳集成应用污水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五大河流全面达标,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提升大气质量优中更优,“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新推广纯电余泥渣土运输车超3200辆,淘汰老旧燃油车约7万辆,电厂排放水平达世界先进水平,船舶岸电使用率居全国首位。2019年PM2.5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
提升海洋环境管控能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加速。印发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获批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立陆海联动污染治理机制。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68%,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出台全国首个城市GEP核算技术规范,在全市推广城市GEP核算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
“四个持续”构建国际一流的医疗服务体系
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针对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深圳加快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生物医药、中医药、互联网+医疗等技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持续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2019年市民健康素养达标水平为31.74%,提前达到2020年目标。
持续完善重点疾病防控体系,医疗卫生领域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心血管、肿瘤等疾病诊治能力跃居国内前列,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指标持续稳定在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持续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全市三级医院和三甲医院分别增加到46家和18家,全市千人病床数、执业医师数分别达到3.96张和3.09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批深圳首个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持续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率先探索“基层医疗集团”模式,罗湖医改、药品集团采购改革等经验在全国推广。
“五个推进”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针对社会治理难度增大、社会服务资源配置尚不均衡等问题,深圳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基层治理能力走在前列,建成1050个党群服务中心,形成市、区、社区“1+10+N”体系。
推进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目前,深圳市社会服务类、文化、体育等各类社会专业组织约1.3万多家,注册志愿者约186万人,数量居全国前列。
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4%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在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排名中位居全国第一。
推进安全监管全覆盖精准化,全市共组织检查企业超370万家,排查安全隐患约131万项。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一街一车一室一中心一基地”全覆盖,完成快检达160万批次。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目前,深圳商事主体达320多万家,居全国城市之首,通过出台文件,积极引导企业将商业行为对标可持续发展目标。
“六个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针对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的问题,深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常规布局创新载体,争当重大科技领域领跑者。
加快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2条”,推行“悬赏制”攻关,“赛马式”竞争,“揭榜制”奖励,“里程碑式”资助等新政策,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加快实施原始创新“补短板”计划,建立每年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长效机制,提升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支持“头部企业”在激光器、智能处理芯片、高端医疗仪器等技术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
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全面提速,鹏城实验室和深圳湾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2019年新获批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深圳)、岭南现代农业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各类创新载体总量突破2260个,建设基础研究机构12个、诺奖实验室11个。
加快优化双创体系,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193家、众创空间294家。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依托深圳国家高新区打造若干带动优势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5G、4K/8K、人工智能等技术示范应用。
“四个全力”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围
建设国际人才高地
针对缺乏创新型人才、基础教育学位供需紧张等问题,深圳持续加大人才队伍建立力度,加大教育资源供给,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心和集聚高地。
全力构建多元化的卓越人才体系,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圳全市累计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总数达1.49万人,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家、工作站(分站)115家,引进全职院士46人,留学归国人才总数超过11万人。
全力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提速,职业教育成为全国样板。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27所、幼儿园56所,新增学位总计7万多个。
全力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人才日,全国首创企业家日,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率先建立人才住房制度,营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
全力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多元人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大方面发力
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2020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节点,深圳将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争当可持续发展先锋,加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具体将重点抓好五大方面工作:
(一)聚焦长效机制落实,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能力。全面对标对表推进工作落实,认真总结经验,借鉴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城市做法,不断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力争形成一个建设标准,一个考核监督平台,一张信息反馈网络,全面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能力。
(二)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科技支撑能力。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和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在深布局,推进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国家超算中心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高水平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力争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6万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逐渐增加。
(三)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发展动力。强化科技赋能,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进产业结构提质升级“七大工程”,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打造鲲鹏产业示范区。实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行动计划,培育生物经济新增长点。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7%。
(四)聚焦社会共享发展,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民生幸福水平。坚持科技引领、应用带动、安全为先,全面推广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环保等应用,着力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等各项工作。切实把教育、医疗等短板变为发展的潜力板。全力增学位、提质量、促均衡,发展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深入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全力支持“科技战疫”,在检测技术和产品、药物和临床救治、疫苗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强力攻关,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力争居民人均预期寿命81.7岁以上,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40万平方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
(五)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城市美誉度。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让科技创新成为生态文明的绿色引擎。全面推行全流域治水新模式,实现全市河流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全面落实柴油车、工地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臭氧污染防治。加快建设“无废城市”,系统开展固体废物治理。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强化“一脊十八廊”的城市生态骨架。努力将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
【延伸阅读】
“深圳可持续智慧”硕果累累
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过程中,深圳也涌现出了众多体现“深圳智慧”的典型案例。
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新模式
如何解决垃圾围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包括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等。
盐田能源生态园是深圳采用“生活垃圾处理+科普教育+工业旅游+休闲娱乐”四位一体理念,建设现代化环保电厂的一个成功实践。深能环保公司建设的盐田能源生态园建成的国家级国产化设备,日处理生活垃圾450吨,年处理垃圾16万吨,承担了盐田区和大鹏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任务,并在厂内实现了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
生态园中垃圾焚烧后剩下的约20%的灰渣,可用于制作环保砖。此外,高温烟气经余热锅炉进行热量回收,产生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组发电。目前,生态园每小时可发电6800余度,其中80%以上的电量被输送至电网,供千家万户使用。此外,该园区还打造成了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和焚烧环保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
科技防疫展现“硬核”力量
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包括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等。
2020年1月,一场突如起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科创之城”深圳,科技部门、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积极投入科技抗疫,充分运用大数据、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优势,充分展现深圳科技防疫的“硬核”力量。
今年2月,深圳一名公交司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他所在的这条公交线路跨越全市3个区、全程停靠47个站点。基于多元大数据综合分析,深圳仅用1小时就快速锁定了密切接触者。一枚专属的“健康码”,是深圳从控制病毒源头和防止病毒传播两个方向构筑起的一道防线。如今,这一由深圳企业开发的小程序已经复制、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级行政区、300多个市县上线落地。
疫情期间遍布在深圳各个角落的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5G应用则让城市进入到“人机联手”时代。深圳企业和科研机构快速响应,参与到保卫深圳,乃至全国人民的健康的抗疫大潮中。华为技术人员72小时开通武汉火神山、雷神山5G基站;华大基因建在武汉建的“火眼”实验室24小时运转,成为战疫“前哨”;比亚迪援产口罩和消毒液走向全国。世卫组织在中国的考察行程中,深圳“科技抗疫”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唯一被分析的城市案例。
社会治理现代化撑起“志愿者之城”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深圳志愿者服务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990年4月,由46名义工组成的深圳市义工联在民政局注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首个义工团体。爱心志愿服务快速刮遍鹏城大街小巷,涌现出丛飞、孙影等一批草根爱心人物、道德模范,“深圳义工”成为享誉全国的闪亮名片。2011年底,深圳在全国首次系统性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以制度化、专业化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跨越。
目前,在深圳市义工联合会登记备案的志愿服务组织有1.1万家,其中注册为法人志愿服务组织的有2013家,年均服务超过1000小时的骨干志愿服务组织达到701个。全市各级团组织在医疗救护、护河治水、垃圾分类、海洋保护、法律援助、科普教育等19个领域组建102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
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包括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等。一位位身披“红马甲”的志愿者,成为深圳实现这些目标的活源泉。
光明科学城凸显多元人才支撑
位于深圳西北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走廊重要节点的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将打造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空间结构。其中一心为光明中心区,将建设科学城的综合服务中心;两区中的一区为装置集聚区,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另一区为产业转化区,以凤凰城为基础,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培育和布局未来新兴产业。
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等。
目前,经过短短两年的努力,光明科学城正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未来,随着科学装置、科研平台、顶尖人才、交通环境、教育配套等逐渐完善,光明科学城将打造成为一座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阵地。
(来源:读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