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总结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发布时间:2025-10-16 A-A+ 视力保护色: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以企业和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建设最系统完备、最协同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在良好生态孕育下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6.46%,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2085.78亿元、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在深发布,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实现自主可控;“鹏城云脑Ⅲ”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点亮,推进超算、智算协同发展;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百强科技集群名单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全球第二位。

  (一)完善政策体系,产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因地制宜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优化,编制《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深圳市重点产业研发规划》《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科技创新规划》《深圳市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实施方案》《深圳市训力券实施方案》等文件,面向全球全国的科技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二)聚力双招双引,以展招商以会引才。第二十六届高交会,首次以GOCO(政府所有但承包人使用)方式回归“市场化”本质,发布4300余项新技术成果,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元。发布“深圳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风险补偿方案”。2024西丽湖论坛,首次由X9高校院所联盟理事长单位轮流承办,超百余名国内外院士专家、行业翘楚围绕人工智能开展学术探讨。深圳虚拟大学园联席会议,邀请60多所高校代表参会,探索市校合作新模式。第十六届深创赛吸引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8784个项目报名,深圳项目在全国赛中报名量、获奖量均居全国城市第一。市区联动招引,星际荣耀、万华化学等项目落地。

  (三)拓展科技合作,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积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网络,深圳沙特创新中心挂牌成立,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深圳创新中心与多所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签署谅解备忘录,《深圳创业故事》俄文版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版,英文版线上正式销售。全面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印发《河套深圳园区财政资金支持国际化科研项目适用港澳及国际规则》《深圳市生物医药出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试点工作方案》,简化特殊物品跨境流程。落实“四方合作”机制,举办深创赛新疆赛,与新疆科技厅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在“算能”融合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四)打造战略平台,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前海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鹏城实验室与前海管理局共同建设“中国算力网”总调度中心产业基地,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联盟落户前海蓝色未来科技园。河套深圳园区加快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生命科学与能源材料创新研究院(MILES)、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等揭牌成立,引进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等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影响力显著提升,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开发“探微”等系列AI原生应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垂直领域大模型生态社区落地建设。光明科学城建设持续推进,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正式启动运行,超算二期成功点亮,鹏城极速光网络科研专网项目启动建设。

  (五)夯实融合基础,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鹏城实验室石壁龙永久园区建成投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建成通线。构建“两湾两足一鹏城”的省实验室发展格局,深圳医科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发展五年规划获批实施,大鹏湾实验室开展底盘基因技术研究,光明实验室打造昇腾算力生态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低空管理与服务操作系统OpenSILAS1.0。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组织实施广东省量子科学战略专项,深圳科创学院培养创业者70名。

  (六)把握融合关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创新主体承担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实施数字孪生城市专项、低空经济专项、高端装备与仪器专项。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印发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市区联动实施合成生物专项、光载信息专项超过40个。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已投项目3个,脑科学与脑机工程、细胞与基因产业基金储备项目超40个,成立空天产业引导基金。

  (七)畅通融合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成果转化生态网络,累计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超100家。技术转移入库备案机构120家,深交所科交中心服务项目超6200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范围。完善科技金融链条,设立规模20亿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首批2支子基金落地,加快科技创新再贷款落地,实施“创新积分制”,认定45家科技支行。

  (八)坚持人才优先,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印发《深圳市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形成我市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环境,上线“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人才高地建设关键指标稳中有进,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46.1万人年、居全国城市首位,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我局将全面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按照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工作安排,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行)业、重点产品、重点集群、重点企业加快乃至超常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市委科创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和市委科创办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对全市科技工作的组织引领、科学管理、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编制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明确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发展目标等,切实担当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深圳责任。

  (二)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开展攻关,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以“业主制”“项目经理人制”“揭榜挂帅制”实施技术攻关项目。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产出高水平自研科研器件;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启动产业创新项目;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及应用,发放训力券。

  (三)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融合推进鹏城实验室、光明实验室建设,打造昇腾算力生态,构建超算二期与鹏城云脑Ⅲ“超智一体化”融合异构平台。加快深圳医学科学院及深圳湾实验室院区永久场地一体化建设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形成1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进国际科技信息中心“一中心、一企业”治理架构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新增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技术合同成交额1000亿元以上。编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负面清单”,推广“先赋权后转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100例以上。推进“投贷补”联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方案落地。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子基金设立进度,种子基金入库项目500个以上。

  (五)培育发展重点产(行)业。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市区联动实施未来产业重大专项。推动设立细胞与基因、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等产业基金。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领域创新载体。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六)建立开放创新生态体系。加强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支持建设联合实验室。支持生命健康等领域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一批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创新联盟。加快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制度,新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顶尖企业研发中心。实施“深圳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支持落地一批鲲鹏项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