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已归档专栏 > 专题专栏 > 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 相关要闻



2018年09月11日

原创科技打开空间新纪元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发布时间:2015-02-26 A-A+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

  农历新年伊始,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将于2月27日在深圳举行,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深圳创新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深圳创新实践的期望。

  为更好地展示深圳推动科技创新的积极尝试和显著成效,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专题报道,精选深圳培育、扶持创新机构和企业的实例,全面反映深圳的创新成就和创新典型,敬请垂注。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婧如

  深圳龙岗区横岗大康河畔,地图尚未明显标记的一片土地,曾经的龙岗阿波罗农场在几年的时间里摇身一变,成为深圳的第一个未来产业园,光启科学的阿波罗基地正坐落于此,它是光启探索新型空间服务的大本营。

  今年2月初,光启的颠覆式空间技术平台“云端号”在这里成功试飞并完成相关任务实测,其中包括WiFi通信覆盖、对地监测和海事大数据获取等任务,三项核心功能的实测达到了预期效果,能够为港口提供跨时代的近海船舶监控、管理和运营服务,同时也为解决地球部分区域未能连接互联网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捷径。

  新技术打开人类的空间新大门

  阿波罗基地由放飞基地和“1号空间库”组成,科幻感十足的“光启1号空间库”是一个长124米、宽84米、高42米、占地超过1万平方米的“巨无霸”,是国内最高、华南最大的充气膜结构建筑,内部没有一条钢筋、一块混凝土。空间库外表如同大气球,将空气鼓入密闭气膜,靠气膜内外压力差支撑。此前,在空间库里,存放着体积有数千立方米的“云端号”和个头相对较小的“旅行者号”。今年2月初, “云端号”已经在放飞基地试飞成功。在今年的下半年,“旅行者”号将在新西兰放飞。

  光启科学董事局主席刘若鹏告诉记者,目前,太空中有上百颗卫星,但是仍不能对地球进行很好的观测和信息收集,如气象、海洋、地质和航空大数据的检测,仍是世界难题,需要新的技术进行观测。“目前人类活动主要被限制在地面,而拓展日常生活空间、发展新型交通,将为人类打开一扇新大门。”

  “云端号”和“旅行者号”虽然都是充气囊体结构,但是飞行的高度不同,“云端号”的外形有着“鲸鱼”一般的仿生学设计,长48米,高20米,充气后体积有数千立方米,放飞后可升至4000米高空,并将在该高度进行WiFi通信覆盖、对地监测和海事大数据获取等一系列任务。刘若鹏介绍,“云端号”的表面材料由光启自主研发,升空不需借助跑道,内部充满氦气,同时把光启研发的新材料光纤从高空连接到地面主干网,实现超大数据上下行功能。

  “旅行者号”开发临近空间资源

  除了已经试飞成功的“云端号”,在1号空间库中悬浮的“旅行者号”显得更为神秘。外形为球状的“旅行者号”,其目的地则是离地表24公里的“临近空间”,除了和“云端号”提供WiFi覆盖服务之外,“旅行者号”的功能更类似于卫星,将主要用于对地表、气候等进行监测以及实现近地空间旅游。

  据了解,临近空间空气稀薄,仅为地表的3%-7%,“旅行者”的设计要做到既轻薄又“刚强”,气密性和防辐射、抗高温低温等性能要求也比较高。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仅有光启早前实验的“旅行者号”缩比模型到达过临近空间。刘若鹏介绍,“旅行者”携带的太阳能电池板是其在临近空间的动力源,浮空器上设有高效储能系统,由于采用新型锂电池,可实现太阳能电力的高效储存。

  在“1号空间库”里,“旅行者号”模型上安装有通信设备、飞控系统以及成像平台。其搭载的如同普通望远镜般的镜头功能十分强大,可以在24公里的高空,拍摄地面时达到以分米、厘米计的亚米级的精度。

  光启还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展“旅行者号”的载人近地空间旅游功能研发。刘若鹏说,火箭载人升空方式对搭乘者的前期训练要求很高,乘坐其进行太空游,对普通人仍不太现实,而 “旅行者号” 是利用浮力系统缓慢升入太空,通过控制氦气量实现垂直升降,以螺旋桨控制水平移动。通过悬挂重达数吨的生存舱,游客可以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安全舒适地从地面飞到临近空间,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并在临近空间停留两个小时,再花两小时返回地面,对游客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低,适合普通大众,甚至包括老年人、心脏病患者等。刘若鹏透露,未来“旅行者号”太空游的价格,可以降到普通人也能接受的范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