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带着设备下海准备普查。
7月31日,2021中国珊瑚普查广东站在深圳市大鹏新区星河东山珍珠岛拉开序幕,来自北京、广州、珠海等地的潜水志愿者、公民科学家及企业家等参加活动。
开幕式上,举办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廖宝林围绕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珊瑚礁对海洋生态的重要性等知识对志愿者进行了科普;随后,科研人员谢子强为志愿者进行普查技术和潜水安全培训。
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有着“海底热带雨林”之称。2007年,广东从香港引入民间环保力量为主导的珊瑚普查,2018年升级为中国珊瑚普查广东站。至今,这项由潜水员和海洋研究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珊瑚监测计划已持续15年,累计超过3000名志愿者参与活动。
中国南海拥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资源,位居世界第八。广东省南起湛江徐闻,北至汕头南澳岛都广泛分布着珊瑚礁资源,深圳珊瑚礁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海域。据深圳市渔业服务与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统计,深圳东部海域共记录到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73种,其中软珊瑚2种、柳珊瑚9种、海葵2种、石珊瑚60种。
近年来,随着海水温度升高,超过珊瑚生长所能适应的温度上限,从而导致珊瑚死亡变白,就是珊瑚礁“热白化”。
廖宝林告诉记者,2020年,海南西部海域到广西北部湾一带发生了珊瑚“热白化”,今年的普查将重点关注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热白化”的恢复情况。
同时,对深圳东部海域种植的超过6万株珊瑚进行回访和维护,以对珊瑚礁人工修复进行效果评估。8月1日,在海大深研院科研人员带领下,4支队伍乘船至惠州大辣甲海域和深圳杨梅坑海域进行普查。
(来源: 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