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种植珊瑚
昨日,“国家管网集团深圳天然气有限公司生态补偿和渔业资源修复项目成果推介会”在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举行,总结推广“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第三方实施、社会参与”的海洋生态补偿“大鹏模式”。
该项目自2018年实施以来,共种植3.36万株珊瑚,增殖放流黑鲷鱼苗逾110万尾,黄鳍鲷鱼苗近112万尾,斑节对虾逾1017万尾,波纹巴菲蛤321万只,并实施了净滩活动、海底垃圾清理等。
3年来,国家管网集团深圳天然气有限公司(下称“深圳LNG公司”)生态补偿和渔业资源修复服务项目不仅为深圳大鹏湾海域种下了一片“热带雨林”,更建立了广东省首个珊瑚种苗资源库。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深圳LNG坐落于大鹏湾畔,2012年6月29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开工建设;2018年8月1日,首船接卸。
“我们在施工建设之初就树立了‘保护先于建设’的理念。”深圳LNG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广才介绍,该公司在国内同规模LNG接收站中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为了给白鹭多留一片栖息地,主动从30公顷“瘦身”到27公顷。
2018年6月,“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活动上,由大鹏新区科创经服局指导,深圳LNG公司出资,广东海大深研院执行的生态补偿和渔业资源修复项目正式启动。
据了解,该项目开创了海上增殖放流全新模式,在海面搭起一座多功能平台“潜龙号”,实现海上平台精准投放与潜水定点底播投放相结合,极大地增加了放流成活率。
目前,项目种植珊瑚存活率大于85%,修复区珊瑚覆盖度提升5.41%。珊瑚礁也吸引了珊瑚鱼群、石斑鱼、绿海龟等海洋动物聚集。海大深圳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廖宝林透露,同一个礁盘上种植同种珊瑚,“因为不同种珊瑚间存在竞争关系,会伸出触手打架,同种珊瑚可互相促进,快速包裹礁盘,形成珊瑚礁群。”
为了观测生态补偿的效果,广东海大深研院还在修复海区建立了首个可视化海洋视频监测系统——“海洋之眼”,该系统24小时直播不仅登上了央视《秘境之眼》,还成为了腾讯“OC实验室”常驻“主播”。
廖宝林透露,2020年底,科研人员通过“海洋之眼”观测到球状棕囊藻的快速增长,并第一时间报告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成功实现了赤潮预警。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