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牵头发起的“南海海洋微生物调查”项目第一阶段实地采样工作已顺利完成。
该项目自2018年启动,先后对深圳11条河流、6个入海口进行水样和底泥样品采集,功能收集保存微生物株系5万余株,获得高通量测序数据12.2T(太字节),并已对红杆菌、红环菌、弯曲菌等46个株系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
据了解,该项目由广东海大深研院下属科研团队广东省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科院微生物所、深圳市渔业服务与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华大基因等单位共同启动。项目立足深圳,计划分三阶段、9年时间探查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微生物资源,并建立包括种质资源库、基因资源库、活性物质库、病原库在内的“四库全书”。
三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2018至2020年)瞄准入海口海洋微生物调查;第二阶段(2021至2023年)聚焦人和海洋动物致病微生物调查;第三阶段(2024至2026年)紧盯常见海洋微生物实时监测。
该项目牵头人、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鲁义善表示,不仅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还没有针对一座城市周边近海海域的微生物进行如此周期长、覆盖面广的公益调查项目。海洋微生物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极大应用前景的战略资源,为深圳摸清海洋微生物家底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产业价值,还能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科研支撑。
在第一阶段调查中,科研人员龙梦博士就从红树林海洋生态系统中分离出几株拮抗菌,对16种水产动物病原菌都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具有巨大药用前景。
除了对有益菌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大量致病菌,有些既会感染海洋动物,又会感染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水传播疾病导致死亡人数高达150万人。
因此,第二阶段,科研人员将针对第一阶段获得的致病微生物数据,对深圳主要海滨浴场、滨海公园水域进行监测,并探索进行风险分级,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预警。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