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公众参与 > 民生实事 > 专题专栏人口与健康

一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发布时间:2015-12-16 A-A+ 视力保护色:

深圳特区报(记者 盛佳婉)12月3日,茅洲河污染整治重点工程启动仪式在深圳及东莞分别举行,全面打响了深莞两地联手治理茅洲河全流域污染的攻坚战。

11月5日,平湖医院新建项目开工建设,按照计划,2018年10月1日,百年平湖医院将“重生”为一座拥有2000张床位的市属三级综合医院,缓解平湖居民的看病难题。10月底,打通东部交通瓶颈的轨道8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单位已进场,力争于明年开建。

……

民生问题关系社会和谐。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渔民村村民家中,仔细询问了村民的生活状况。他说,家和万事兴。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和谐的,社区就和谐,国家也就自然和谐了。

三年来,深圳始终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从保基本、兜底线的整体谋划,到可圈可点的具体措施,再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向人民交出一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

沿民生幸福路径推进“特区一体化”

“这是政府给平湖人民送来的一份厚礼,我代表所有的平湖人说一声谢谢。”在平湖医院开工仪式上,市民刘旦华谈到自己的感受。

刘旦华说,他在平湖出生长大,对家乡的变化格外留意,近年来,一条条道路快速打通,不断延伸;一座座学校建成或更新,教学质量提高了;一个个新公园的落成和改造,休闲娱乐有了更多去处。

交通更顺畅,上好学校更容易,休闲娱乐的公园多了,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了……这是许多原特区外居民的共同感受。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市民的共同梦想。然而,原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不协调,急迫要求破难题、补短板,提升协调发展水平。3年来,深圳全力弥补民生短板,把资源往原特区外倾斜,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

来自市发改委等部门的一系列数字显示,2013、2014年市级政府投资计划投向原特区外的比例均在73%以上,原特区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超过1000亿元,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体制进一步理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基本实现,实行全市统一的开办费、生均拨款、设备设施配置标准;原特区外医疗服务资源继续增加;公共文化体育资源配置继续向原特区外倾斜,深圳美术馆新馆、图书馆调剂书库布局在原特区外,位于沙井的深圳书城宝安城今年5月开门迎客。

公交服务一体化初步实现。原特区外公交停靠站达到7603座,占全市的76%,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由2010年的78%,迅速提高至2014年的92%。

以“马上就办”的作风解决民生难题

今年6月初,深圳人惊喜地发现:二线关开始拆除了。

二线关是伴随深圳经济特区建立而产生的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特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二线关几大关口成为交通拥堵点。尽快拆除二线关、打通关口交通瓶颈,方便市民出行,成为第六次党代会多方关注的热点问题。

“直面问题,马上就办”。市第六次党代会一结束,马上展开二线关口交通全面改善。从动工到各主要关口的车检通道检查设施拆除完毕,前后仅用了10天时间;1个月内,各关口交通改善方案出台征求社会意见;不到2个月,各大关口联检大楼拆除完毕。

同样令人惊叹的还有平湖医院的开建效率。今年7月15日,市委主要领导在平湖街道现场决策,市里拿出10亿元资金投入平湖医院建设。110天后,项目开工建设。仅仅100余天,项目就从“桌上谈”变成了“地上动”。

“直面问题,马上就办”的作风让困扰深圳多年的民生难题,进入解决快车道。

深圳湾系列治污工程已经紧锣密鼓展开,到明年6月,随着福田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的竣工,深圳湾16个排污口整改的完成,以及后海湾截污工程的竣工,深圳湾水质将得到显著改善。

内涝整治方面,全市内涝积水点的全面排查开始启动。截至今年10月底,已完成256项防洪排涝紧急工程,涉及内涝积水点214处,各区分头着手进行排水系统改造,尤其是一些易涝点已进行彻底改善。

在打通“断头路”问题上,龙观快速等一批断头路“钉子户”得以解决。

满足市民对民生幸福的更高要求

家住福田华富街道的赵先生是位户外运动爱好者,工作之余,他经常和朋友们一起登山、徒步。“深圳空气好,绿化好、美景多,不多出去走走太浪费了。”赵先生说,看着蓝天白云,绿树鲜花,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有种充足的幸福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民生工作的要求也更加多元。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从安居乐业到天蓝、地绿、水净,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物质憧憬,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期盼。

近年来,深圳以加快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为目标,砥砺前行。

“舌尖上的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年9月,《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12项具体工作目标,包括大型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优质蔬菜在2017年达到市场供应量的40%以上;重点食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全市餐饮服务单位实施“名厨亮灶”比例达到50%以上等。

“深圳蓝”是深圳人颇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深圳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严格的考核引导城市绿色发展。目前,深圳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森林覆盖率41.5%,社区公园总数已达到869个,绿色福利随处可享。2014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处于最好水平。

社区是打通居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深圳深入推进“风景林工程”。通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成功打造贴近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社区服务供给方式更趋多元;通过开发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为有社区服务意愿的特殊群体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成立社区共治的“社区基金会”,链接社区资源,创新社区建设。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令人骄傲。深圳已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640多个,自助图书馆200台,市民尽享阅读便利;全市每年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书、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近2000场,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万余场次。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万千市民畅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