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气象局围绕“科技气象、精细气象、民生气象”努力打造气象服务的“深圳质量”,从深挖大数据入手,建成了集监测、预报、预警于一体的,特别是针对台风、暴雨、霾与空气质量等的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技术支撑体系,建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保障深圳经济社会发展。
挖掘大数据 气象服务走向精细化
家住罗湖区的吴女士需要去南山区上班,每天的路程就要跨越三个区,对她来说天气如何转变并不需要记挂在心,只要打开“我的都市天气”手机客户端,上下班的天气就自动呈现在她跟前。通过卫星定位,她可以轻松获知所在地点和街道未来3小时内逐30分钟的降雨预报和未来12小时内的逐小时温度预报。她表示:“这对我安排公司活动计划,特别是外事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提示作用。”
深圳市气象局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提高了强对流实时同化预报系统(HAPS)的空间分辨率和产品的精细化水平,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预报范围由4公里缩小到1公里,完成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同化技术的开发,增加了广东全省范围内800多个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建立了集中统一的气象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华南区域自动站、雷达数据和探测资料的高速分析处理和应用。气象数据存储能力从原来的5T增加到500T,市气象局平均每天处理600多万份的气象资料,并通过决策网与环保、交通、海事等多个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升了气象数据的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时效。
如果经常浏览深圳市局的网站,你会发现很多“宝藏”,每小时发布一次的全市环境气象监测信息、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灰霾等级预报等产品……这些信息对老百姓来说可能只关乎健康出行,但对很多行业来说,却直接影响着真金白银的生意,尤其是对建筑业、物流业,这些气象服务能产生相当大的效益。
拓展云平台 气象服务进入信息时代
在今年第15号台风“海鸥”(强台风级)过境的前一夜,深圳市民还在为明天送不送孩子上学的问题犹豫不定。是市气象台及时发布了台风高级别预警信息,让大家悬而未落的心有了着落,第二天清晨几乎所有深圳市民都收到了中小学生停课的预警信息。
而这,正是得益于深圳市局的多渠道发布平台。深圳市气象局在这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建立了包括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型媒体和报纸、网站等传统媒体在内的10大类综合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建立了高级别预警电台电视台气象信息滚动加密播出和电台专题直播连线机制。目前,“ @深圳天气”微博粉丝突破150万,连续3年位居全国“十大气象机构微博”,“深圳天气”客户端下载量达300万人次。同时,深圳市局还健全了利用企业资源发布气象预警信息的工作机制,制定了信息发布与转播的技术标准,打通了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全媒体全网免费发布“绿色通道”,并通过“织网工程”气象信息实时服务全市各个社区。
短信发送速率突破900条/秒,在高级别预警信号下气象预警信息联网发布能力超过1000万人次……11月18日“深圳气象云”平台正式上线,一起上线的有“我的都市天气”“深圳台风网”“深圳天气”“西涌天文台”“气象微视频”等7大类72种气象公共服务产品,全面开启了气象服务的信息化时代。
深入最基层 气象服务彰显人文内涵
家住龙华新区观澜街道君子布社区的王先生是这个社区的防灾责任人。今年上半年,该社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降水,积涝深度超过1.5米,“当天正因为收到了市气象局的信息提醒,才得以及时转移受灾人员,避免了更大的损失。”王先生说。
近年来,城市气象灾害的严重性、致灾性愈加明显,直通基层的点对点预警信息是气象防灾减灾的最关键环节。深圳市气象局首创“四个一”(一套机制、一套标准、一套系统、一套支撑)的恶劣天气呼叫体系,构建“一对四”的服务体系, 将全市各级防灾责任人纳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统一动态管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满足无限增长的气象防灾减灾需求,根据深圳各地、各行业不同的致灾因子和承载能力,依托气象部门自动气象站的实况、遥感监测、短临预报、分区预警等气象数据,综合分析提炼关键性的致灾因子和提示警戒阈值,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的恶劣天气呼叫标准,通过恶劣天气自动电话呼叫系统,为各级防灾责任人提供强制提醒服务,解决了夜晚等特殊时段值守力量薄弱和基层防灾机构信息不畅的问题,强化了深圳城市气象防灾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有效消除了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盲区与死角。
除此之外,市气象局还开展了精细到灾害风险隐患点的分灾种风险评估,将台风、暴雨、雷电等高风险灾害纳入《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管理,完成全市291个社区暴雨风险评估和《防御明白卡》编制应用,实现每个街道至少覆盖一个社区;会同交通运输、住建等部门为市、区两级建筑工地、5条轨道交通运营、10多家港航企业、10个旅游景点、200多个油气库站等提供个性化定点预警服务。
(载自:中国气象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