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公众参与 > 民生实事 > 专题专栏防灾减灾

高科技、大数据提高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度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发布时间:2017-10-23 A-A+ 视力保护色:

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让人们记忆犹新。面对地震、洪涝、高温、暴雨等自然灾害,人们岂能坐以待毙?及时有效地采取救灾措施至关重要,而这其中获取的灾情数据量是决定救灾措施是否有效的关键。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其重要作用已经不言而喻。

当一个重大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时,供这个重大事件分析、判断、预测的大数据,决定了最终决策的科学性、效率和合理性。当这些数据转换成知识的时候,将会对预测重大非常规突发事件发挥巨大作用。大数据的多源、量大、实时性等特征能帮助政府部门预测灾害的发生发展,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当海量的数据如潮涌来,如何利用、掌握这些数据,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出贡献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另外,如果单纯从数据量上把大数据当作海量数据,那就太片面了。大数据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大数据量大且结构复杂、实时性强,处理原理、技术手段在继承原来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必将有本质的变革,应用模式和影响也与过去不同,这标志着数据作为重要资源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通过对这些纷繁数据的分析,让数据为我们所用,这是大数据的核心之处。大数据能提高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度。大数据驱动灾情信息传播高速化,对合理安排防灾减灾救灾人员、规划行动十分必要。

在防灾减灾决策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中,深圳市政府前期投资建成的多普勒气象雷达、高时空密度的自动气象站、海上石油平台气象站、风廓线、闪电定位仪等一批气象探测设备,科技应用在现代防灾减灾中,并获取大数据,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特别是市气象局与中海油共建并安装在南海石油平台上的流花自动气象站,将台风的监测向外延伸了250公里,在迎战“浣熊”、“风神”、“北冕”、“鹦鹉”、“黑格比”过程中,使深圳市气象局更为准确地把握和预测台风移动路径和方向增加了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准确率和提前量,为重大气象服务赢得主动权。

特别是近年来,深圳市气象局与市科创委加强科技创新的步伐,借助深圳高效的信息和数字技术,利用各种渠道,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递到防灾部门和市民手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率已达85%以上。5分钟内,防灾指挥决策人员就能收到预警信号。市民通过电视等现代传媒,在10分钟内也能获得气象预警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