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骄阳似火。
龙华区银星科技园内,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近万平方米的研发空间装修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这个研发空间主要作为产业中心,预计明年竣工投用。”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副院长郑海荣表示,国家创新中心选择龙华,有力拓展了中心发展空间,为中心全产业链条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今年初,与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简称“国家创新中心”)一起落户龙华的,还有另一家重量级创新平台——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简称“小分子中心”)。
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链条,龙华区近年来把生命健康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大力打造世界一流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两大创新平台的相继落户,既是对龙华产业强区、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认可,更是对“创新之都”深圳加快“双区”建设的有力支撑。
瞄准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的城墙口,冲锋!
今年4月,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龙华区年初引进的广东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这是深圳市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长期以来,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的国际乃至国内市场份额,一直被国际医疗器械行业巨头所垄断。
瞄准一个城墙口,不断发起冲锋!
抢抓“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肩挑重担的国家创新中心在龙华率先开局、锐意破局。
“高端化、联盟化、国际化、年轻化,是我们中心的几大特色。”郑海荣告诉记者,2019年,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迈瑞、联影和先健等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了创新中心。目前,中心各研发团队主要成员以海外留学的博士、硕士为主,在各研究领域挑大梁的带头人几乎清一色是80后。
走进创新中心,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气息,上千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内,采用全开放式设计,从事各医疗器械领域的研发团队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留美博士梁栋正致力于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研究,其带领团队研发的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医学影像物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可将传统磁共振斑块成像时间由10分钟压缩至5分钟,并向着3分钟的目标迈进;毕业于复旦大学的赖毓霄博士,主要从事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骨科植入器械“人工骨”材料的研发;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的杜学敏博士,重点研究仿生智能材料及可穿戴植入器件;留学欧洲多年的杨慧博士,目前带领团队研发及时诊断系统,推动传统医学检测小型化、微型化,实现单人样本得到快速检测。
“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方式运营,目的就是要汇聚国内创新资源和力量,突破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核心技术难关,解决该领域研究力量分散、核心技术不足、创新力量薄弱等问题。”郑海荣告诉记者,中心在市场化运行、创新协同、知识产权运营和人才团队等方面都将采用富有活力的机制,实现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引领、带动与辐射。
目前,该中心参与组建的成员单位来自广东、北京、上海、山东等地,都是在医疗器械领域业绩突出、研发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和研究力量。其中,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是医疗器械领域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究力量之一,在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领域拥有700多名科技人才,将为创新中心提供核心引擎、持续辐射产业注入前沿技术。
“深圳的营商环境确实一流。”郑海荣说,“除银星科技园之外,龙华区还在深圳北站汇德大厦为我们提供了8000平方米的人才中心,并全力提供充足的保障房,让中心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撸起袖子加油干,铆足干劲往前冲。”
力争三五年内有创新药企上市,创新就是要走在人家前头
从“仿制药”到“创新药”,创新就是要走在人家前头,尤其是在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一面旗帜的深圳,更是责无旁贷。
“我们将着力打通技术、人才、平台、政策以及国际合作等壁垒,在根本解决创新药研发生产‘卡脖子’难题上闯出一条新路,让中国百姓早日用上更多质优价廉的好药。”
当与记者谈起发起成立小分子中心的初衷,投身深圳生物医药产业近30年的中心总经理何询依然满怀创业激情。
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何询来到深圳,在生物医药领域摸爬滚打近30年,如今已是行家里手,获聘为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是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创会会长。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药厂基本都是瞄准国外专利到期的产品进行仿制,然后慢慢仿创结合,逐步实现自主创新。”何询告诉记者,巨额的投入、逾90%的失败率,注定新药研发是个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基本上为欧美所垄断,中国在该领域尚处于初级阶段。
“创新药研发完全依靠政府输血是难以维持的,实力雄厚的药企自主研发却不能兼顾社会效益。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有造血能力,可以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高端平台。”何询表示,小分子中心于2018年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于2019年成立深圳市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
何询表示,中心的目标是做成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孵化器。凭借中心各联盟团队的专业眼光,寻找高质量的研发项目,制定出以专业经营团队管理的公司化、市场化、可持续化的创新模式,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与转化。
中心聚焦粤港澳产业要素,采用“公司+联盟”的运营方式,其股东及联盟成员涵盖粤港澳地区上市企业。华润三九、信立泰、奥萨、坤建等医药名企,南科大和清华深圳研究院等组建的新型研发院所,以及医药投资机构、专业经营团队等大量业内顶尖机构,与各股东单位、联盟单位紧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起生物医药上中下游全产业链。
“目前中心已孵化了十多个创新药和绿色合成项目,以及干粉吸入剂等新型制剂。争取三到五年内有创新药企业上市,实现自我造血能力,推动5个新药进入临床,成功研发10个绿色合成产品。”何询表示,未来,中心将借助香港、澳门顶尖高校科研资源以及港澳资本市场及国际化优势,结合广东省产业基础及较强的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重点开展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代谢疾病类等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着力创新药物绿色合成工艺、高端晶体以及缓控释制剂的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力争孵化多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研发型公司,成为国内新药研发细分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带动粤港澳及其他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集群优势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
国家、省市创新平台纷纷落地,为龙华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硬核”支撑。
观澜高新园、银星科技园、锦绣科学园、宝能科技园……近年来,龙华区致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集聚区,一批产业集聚园区排兵布阵;华润三九、国药致君、立健药业、稳健医疗……一批龙头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龙华全区组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达30家,现有生物医药企业104家,2019年医药制造业产值达85.14亿元。
“历经多年培育,龙华如今在化学药、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医用敷料等生物医药重点领域积极布局,涌现出一大批发展潜力巨大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端平台,为龙华区高质量发展开启新引擎,打造新的增长极。”龙华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龙华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多个细分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在中药、抗生素类化学药、医用敷料领域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在肿瘤激光诊疗技术、牙科超声治疗技术等细分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
立健药业是国内首家非终端灭菌制剂通过欧盟cGMP认证的中国制药企业;翰宇药业的拳头产品胸腺法新和胸腺五肽,被纳入新冠肺炎防控药品清单;华瑞同康的核心产品胸苷激酶1(TK1)为癌症早筛构筑了一套“早早期”的肿瘤风险预警系统……龙头企业发展迅猛,新生力量也风头正劲。去年入驻银星科技园的亦诺微医药研发的疱疹溶瘤病毒T3011(瘤内注射),获准成为全球首个可在中、美、澳三国同期开展临床试验的溶瘤病毒。深圳市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动力肿瘤治疗仪,填补了国内医学高技术领域的空白……
“龙华占地1万平方米以上的工业园区有653个,后续还将通过梅观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市政化改造、城市更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方式,释放出更多的产业空间。”聊起龙华生命健康产业,龙华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即使寸土寸金,龙华区依然想方设法,拿出充足的产业空间,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集聚发展。”
这位负责人说,仅国家创新中心所落户的银星科技园,目前已建成3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引进罗兹曼研究院、数字生命研究院、深圳转化医学研究院等一批研发、转化、服务平台,形成了完善的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转化的全产业链。
“5年内,该园区将建成100万平方米生物医药专业化园区,成为深圳最大、最专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之一。”这位负责人表示,聚焦医疗器械制造、中成药、化学药品、生物药品等领域,依托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小分子新药等项目建设,龙华正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成高质量发展主力区,为“双区”建设展现龙华担当、作出龙华贡献。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