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公众参与 > 民生实事 > 专题专栏民生科技

“创”出一个未来 科技助益民生——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7年全国第二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发布时间:2015-03-01 A-A+ 视力保护色: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5年03月01日

  新春伊始,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释放出强烈信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寄予厚望,去年全国两会参加广东代表团讨论时要求广东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几次谈到这个问题,要求广东等地做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

  过去一年,广东奋力扬长避短。据《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二,创新的经济绩效、企业创新能力等指标领先全国。技术自给率达70%,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2014年,广东省有4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为历年最高,较上年度增加17项,增长60.7%。

  不过,数据也显示,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占R & D经费比例仍落后于全国,基础研究仍缺乏高层次人才等,成为制约广东源头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

  企业唱主角,创新有活力

  广东之所以能在区域创新能力上居于全国前列,其“秘诀”在于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企业也成为创新的主角。

  在《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列举的创新能力构成五要素看,广东创新绩效位居全国第1,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与管理位居全国第三,知识获取位居全国第四。

  从具体指标看,广东R&D人员全时当量50 .17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1,发明专利申请量68990件,PC T国际专利申请量11525件,占全国比重超过50%。这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比重。

  以深圳为例,与北京、西安等城市不同,深圳最主要的创新主体是企业。近年来,以华为、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创新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圳创新型企业迅速崛起。它们与小微、草根创新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的、独特的创新生态体系,他们为创新环境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深圳创新力量的显著特征是“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将研发、生产和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

  需补原始创新能力“短板”

  不过,长期以来制约广东科技创新的深层次问题仍不容忽视:我省高校科研机构的综合实力仍然不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科研机构不多,高层次人才缺乏,全国1570名两院院士广东仅有36人(不包括双聘),仅占全国的2.3%。不到清华大学一所高校数量的一半。不过,若加上双聘院士,广东则拥有院士109人。

  从科研院所看,全省只有中大和华工两所“985”高校,能进入全国同类前5名的高校和学科更是屈指可数。

  省科技厅表示,20 13年6月6日,胡春华书记视察省科技厅时指出广东科技工作要扬长补短,既要发挥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体制机制等优势,又要努力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短板”补上去。为此,省科技厅部署制定《广东省加快推进原始创新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我省科技创新“扬长避短”工程。

  去年我省出台的《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更是从完善创新保障机制,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机制等方面入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广东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2014年省财政科技经费设立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投入3亿元,比2013年之前增加2.5倍,用于加大源头创新投入。随着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室(二期)、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新的大科学工程又相继落户广东,使我省成为除北京之外国家大科学工程最多的省份。

  关注

  特等奖是怎样炼成的?

  清华深研院培育上市公司18家

  今年全省科技奖特等奖项目之一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机制体制创新,形成汇聚高端人才和项目、促进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机制。

  “我们是一家‘四不像’单位,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说。

  研究院成立不到20年,但实现研发平台、投资孵化、科技金融、园区基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的六大板块互动发展模式,可控资产超过70亿元,创办和投资180多家高科技企业,目前控股及参股企业达145家。累计孵化企业1508家,在孵企业807家,培育上市公司18家。经过十几年探索,逐步形成了“科技创新孵化器”经营发展模式,打造产学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的立体孵化体系,全方位孵化成果、项目、企业。

  科技奖将带来哪些改变?

  医学突破或助帕金森症治疗

  在今年30项斩获全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项目中,就有5项是关于肿瘤防治,分别涉及主动脉瘤、鼻咽癌、恶性肿瘤、大肠癌、肺癌。每年的科学技术奖代表了科技攻关的前沿,与民生也是息息相关。其中,医学、电子信息、农业都是热门领域。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项目“iPS细胞诱导中的间质-上皮转化过程(M E T )研究”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院院长裴端卿称,在此之前,体细胞“变身”多能干细胞能否转化成功主要靠“运气”,该项目“解开普通细胞转成诱导多能干细胞过程中的秘密,对高效获取高质量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揭示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裴端卿说,若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秘密的解开还将有助于帕金森症、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他透露,结合该院的药物筛选平台以及正在建设的G M P级别干细胞库,来源于病人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有望用于再生医学和药物筛选,对于药物发现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将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