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公众参与 > 民生实事 > 专题专栏民生科技

民生幸福的不懈追求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发布时间:2015-05-18 A-A+ 视力保护色: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日期: 2015-05-18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障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的目标,把大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八大战略性举措”之一。

  五年来,围绕这一目标,深圳咬定青山不放松,舍得投入,举措得力,攻坚克难,抓铁有痕,在社会建设上不断再上新台阶,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百姓的民生福利不断提升。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幸福而自豪。

  社会建设大发展 提升城市“暖实力”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事关每一个市民的幸福安康。这些年来,深圳社会建设驶入快车道,极大地增强了这座城市的“暖实力”。

  往年办理教育积分入学,家长需要提前一至两个月往返政府各个部门开具参保、计生、租赁等各类证明材料,然后携带各类证件的原件、复印件前往学校办理入学申请手续。繁琐的程序不但令家长叫苦不迭,而且核验过程也是程序复杂,耗时费力。

  如今这一状况则大为改观。我市“织网工程”公共信息资源库建成的自动比对系统,免除了学生家长提供计生证明、参保证明等部分证明材料和各类证件的复印件,最大限度方便了学生家长,使积分入学审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目前“织网工程”已应用到中考报名、民办学校学位补贴以及幼儿园儿童成长补贴申请等其他教育业务,每年可惠及50多万学生家长。

  “织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体现了我市对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近年来社会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效。2010年底,深圳召开建市以来第一次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2012年初,深圳率先立法,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促进条例》,确定了社会建设“惠民生、保民安、稳民心、聚民智、借民力、修民德”的18字要求。

  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内容。

  5年来,深圳深入推进“风景林工程”,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此外,还通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成功打造贴近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社区服务供给方式更趋多元;通过组建社区居民议事会,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通过开发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为有社区服务意愿的特殊群体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推广楼栋长制,最大程度发动社会力量和群防群治力量;成立社区共治的“社区基金会”,创新社区建设。

  深圳社会建设全面发力,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面向全体市民,在全国率先推出“巨灾保险”;积极推进公益慈善、养老服务体制等改革,获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不断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将直接登记范围扩大到8类社会组织,在放宽准入条件、跨区域组建等16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实现将社会化职称评审全部交由行业组织承接;统筹推动医保、医药、医疗联动改革,建立分级医疗医保差别付费制度,推广家庭医生服务。

  民生投入上舍得 落实措施上有力

  民生工作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虚招。深圳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对民生的重视,落实在一个“实”上。

  投入上舍得。看一组数字:2010-2014年在教育、卫生、就业、住房保障等九大民生领域,深圳市区两级公共财政的投入分别达到646亿元、844亿元、956亿元、1106亿元、1448亿元。真金白银,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投向了民生领域,而且年年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22.36%,远远超过GDP增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深圳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水平走在前列。

  措施上有力。再看一组数字:2011-2015年深圳每年推出的市一级民生实事分别为32件、63件、111件、116件和118件。每件实事都非常具体,如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方面,今年将举办178场“美丽星期天”和“戏聚星期六”等周末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举办255场文化进社区、京剧粤剧进校园等活动,放映1万场公益电影,引进6场以上文物精品展,举办8场以上免费文物鉴定等。

  除了市一级之外,每年区和街道都会推出一批民生实事,全市加起来至少数千件。这些民生实事涵盖住房保障、增加学位、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充分就业、改善交通出行、完善社区服务、加大河流治污、改善大气质量、提升市容市貌等,涉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初公布全年要完成的民生实事清单,年底严格检查落实情况,数年如此,从未间断。常年累月,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百姓民生福祉自然不断增加。

  盯住民生短板 力解市民之忧

  善谋民生之利,力解民生之忧。5年来,深圳全力加快解决民生难题,弥补民生短板,把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要的中心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推进。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梦想。但前些年“上学难”一直困扰着一些家庭和孩子。很多家长提前一两年就开始为孩子上学的事奔忙了。因为学位紧张,给孩子找学校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

  让每名学生“学有所教”,是政府的责任。5年来,深圳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驶上了快车道,学位紧张现象逐年缓解。

  至今已有8个多月过去了,可想起这一天,冯女士仍然记忆犹新。2014年9月1日,全市中小学生正式开学,有17所新建公办学校迎来首批学生。这些学校涵盖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其中12所位于原特区外。位于龙华新区的玉龙学校就是其中一个。

  女儿蹦蹦跳跳地进入学玉龙校大门后,冯女士看到手机计时显示:从家到学校用时仅7分钟。孩子在家门口就近入学是她多年的愿望,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她们全家开心无比。

  据统计,仅2014年,深圳教育总投入就达430亿,全市新改扩建26所义务教育学校,新增3.1万个义务教育学位。今年,深圳将继续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实施20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新增2.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今年9月1日,仅南山区就将有3所新建改建学校投入运行,届时将提供学位3000余个。

  医疗卫生,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但“看病难、看病贵”一直困扰着这座城市,原因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不匹配。

  破解难题,深圳开出的药方是:下大气力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医疗改革步伐。5年来,全市医疗卫生投入达261.91亿元,推动了43项医院新、改、扩建项目,新增病床10277张。

  令人瞩目的是,2014年深圳启动以引进和培育名医、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这是市政府2014年启动的12项跨年度、跨“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目前初见成效,已经先后成功引进了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德国国际医学创新公司等名院名校来深合作举办医院,引进了24个高层次医学学科团队、10个院士团队来深合作发展医学重点学科。

  为解决“看病贵”问题,深圳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助,取消了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费用等,有效遏制了医院过度用药。据统计,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市公立医院的药品占总收入的比例从40.7%下降到32.9%。

  从教育到医疗,从环境到住房,从就业到养老,市委市政府始终直面民生难题,回应民生关切,不断攻克难点,使得民生资源不断增加、丰富, 一些棘手的民生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幸福城市良好环境 生态文明优异答卷

  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城市本身的环境非常重要。

  交通出行、空气和水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最基本的民生关切。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私家车辆急剧增多,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已成为普遍现象。为了缓解交通拥堵,5年来,深圳交通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一个个重大的交通硬件设施陆续建成。

  2011年6月,现代化的深圳北站投入使用,标志着这座城市对外交通迎来了高铁时代。同月,地铁二期5条线路全线开通,轨道交通再次提速。5年前,全市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不足60万人次,现在已达300万人次。2012年12月,我市又一重要铁路客运枢纽深圳东站启用,深圳“两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布局雏形初现。

  在空运设施方面,深圳机场新航站楼2013年11月正式启用,和旧航站楼相比,每天可增加100余个航班,年吞吐能力可达4500万人次。

  在公路建设上,2013年12月,广深沿江高速全线开通,从深圳到广州有了第二快速通道,比广深高速节约至少三分之一时间。2014年7月,被称为“梅林关第二通道”的新彩通道正式通车,往来市区与龙华片区的车辆,不再只有梅林关这一个选择,而可以走新彩通道,实现北环、彩田、皇岗与新区大道的直接转换。“千军万马挤梅林关”的历史宣告结束。

  这些年来,漂亮的蓝天白云成为深圳市民微博、微信晒的“主角”之一,引来不少外地朋友艳羡。根据市人居环境委披露的数据,深圳空气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两条“背道而驰”的曲线,彰显深圳生态环境质量十足的含金量。2010-2014年,我市GDP翻了近一番,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累计下降19.5%、44.7%,达到全国最低水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

  这意味着深圳以较低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支撑了城市有质量的稳定增长,绿色低碳发展特色鲜明。

  而同期深圳环境数据显示:PM2.5浓度下降到33.6微克/立方米,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处于最好水平,灰霾天数减少47天。

  如今,深圳河等14条主要河流水质已经有不同程度改善,福田河、龙岗河等主要河流消除黑臭现象,部分河段实现水清岸绿。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市已经建成公园889个,建成省、市、社区三级绿道共2400多公里,建设里程与密度在珠三角城市中名列前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

  5年来,深圳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呼之欲出。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成为深圳市民乐享的绿色福利。

  精心编制保障网络 兜住底线托举梦想

  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广大市民群众共同的梦想,在深圳,随着市委市政府精心编织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日渐完善,这一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5年来,深圳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保制度为目标,统筹推进社保体制机制改革,将非户籍从业居民纳入参保范围;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地方补充医保范围,并增加享受门诊大病待遇的病种;将少年儿童、大学生纳入医疗保险保障体系。目前,全市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全部纳入养老、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各险种参保无户籍限制。截至2014年底,全市各险种参保总人数达到4564万人次,5年增长了58%。其中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经过连续10年调整达3372元,5年累计增长52%。

  2014年的深圳人均工伤补偿金额为2.38万元,5年增长了139.8%。失业保险的月发放标准由2009年的800元调整至2014年的1446.4元,增幅达80.8%。

  此外,全市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门诊支付比例、划入个账比例均属全国较高水平,大大减轻了个人就医负担。

  深圳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升。每年均按规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从2010年的1100元/月提高到2014年的1808元/月,年均涨幅13.2 %,位居全国前列,切实保障了低收入劳动者及时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善有深圳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经过5年的努力,深圳基本形成“多渠道、分层次、广覆盖”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民生工程领跑全国。

  5年来,全市共开工保障房21.7万套,竣工9.04万套,供应9.1万套,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8.2倍、9倍、10.5倍。

  深圳大规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发放人才住房补贴10.9亿元,供应人才住房41695套,惠及人才群体近30万人,人才洼地效应日渐显现,新入户人才数量逐年增长。

  民生改善百姓受益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检验一个城市民生工作究竟做得如何,关键要看广大市民群众是否最大限度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是否得到了提升。

  民生改善,百姓受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抓铁有痕的气魄,每年着力解决一大批民生实事、完成若干民生重点工程。随着越来越多的民生实事落地,广大市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生活在深圳的人越来越感受到幸福自豪。

  家住景田北片区的苏女士是名户外活动爱好者,工作之余,她经常和朋友们相约参加徒步穿越、登山等健身活动。“深圳太美了,每次参加户外活动,都被随处可见的美景打动。”苏女士说,作为一名户外活动者,她体会最深的就是深圳的空气质量好,环境绿化水平高。她说:“最近两年在深圳经常看到蓝天白云,街道两边到处是绿树鲜花,每天生活在花园一样的城市,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满满的幸福感真是无与伦比。”

  保障性住房是我市近年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大批保障性住房的建成,许多人在深圳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李学智大学毕业来深圳工作不到两时间,在深圳科技园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工作。开始他和两名同事合租一套三居 室商品房,每人每月要支付2000多元房租,这笔花销占其工资收入的将近三分之一,让他感到压力不小。

  去年底,李学智所在单位被列入深圳市人才安居重点单位,获配租公租房。他提出申请后,经审核合格,结果很快分到一套单身公寓。

  “刚来参加工作就住进了公租房,这是我来深圳收到的一份大礼啊。”他说,现在再也不用为住房问题分心了,工作起来特别踏实。而且每月房租不到1000元,经济负担也减轻不少。

  “现在无论是收入、环境,还是各种保障,深圳都越来越好,生活在这座城市真的很幸福。”已经在深圳生活了十几年的王旻女士自豪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