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6月04日 来源:新华网
中国卫星“数说”全球生态——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
在第44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科技部对外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
这是科技部第三次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除使用国际开源卫星遥感数据以外,这份报告更多利用中国本国气象卫星、环境卫星、资源卫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连续观测。
4日发布的2014年度报告用卫星“数说”全球生态。
聚焦全球热点 获取生态“底账”
科技部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报告围绕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以及热点区域,聚焦“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非洲土地覆盖”“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四大专题开展监测,获取生态环境“底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大专题中,只有“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延续了以往专题。去年发布的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报告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地球观测组织的高度关注。后三项都是今年新增监测内容。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供应形势良好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从监测情况看,去年全球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达27.64亿吨,同比增产1.2%。2014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与2013年基本持平。2014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供应形势良好。
2014至2015年度全球冬小麦长势良好。中国冬小麦主产区作物长势好于去年,若冬小麦收获前农业气象条件正常,中国冬小麦有望增产。
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面临更大威胁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首次将湿地这一极具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的指标纳入年度报告意义重大。从监测情况看,2001至2013年,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面积保持稳定,减少不足1%。
受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001至2013年国际重要湿地内的各种湿地类型呈现了明显的年际间转化特征。近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受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面临更高的压力和威胁。
非洲局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比中国还快
报告显示:非洲土地覆盖中面积占比最大的裸地、灌丛、草地和森林四种土地覆盖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1.78%、26.56%、18.42%和13.74%。2000至2014年期间,埃及尼罗河流域农田面积净增加11.19%。
“有些监测数据超出我们想象。比如,维多利亚湖周边人口不断增长,以城市为主的人造地表覆盖面积增加了143.97%。如果不是遥感数据为证,很难相信非洲局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国还快。”宫鹏说。
中国-东盟生态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差异大
李加洪:东盟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光、温、水条件优越,光温生产潜力很高。区域内生态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差异大。比如,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生态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经济发展水平低但人均生态资源丰富。
区域内森林资源丰富,总生物量近400亿吨,中国、印度尼西亚森林生物量分别占区域总量的41.0%和34.8%。中国-东盟区域农业生产强度总体较高,大部分耕地种植比例大于95%,泰国、柬埔寨、越南和缅甸为主要粮食出口国。
生态遥感监测美欧中三足鼎立 中国推进国际合作
郭华东:中国为全球生态环境监测所做的努力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早期是美国一家独大,随后是欧盟崛起。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美欧中三足鼎立的态势。
李加洪:中国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将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纲,以全球视野参与国际合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