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导致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构建心脑血管疾病的科学防治体系迫在眉睫。5月12日,来自全国的多位络病专家就中医络病理论应用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诊治及最新研究成果展开学术交流与研讨。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
5月12日,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吴以岭院士中医络病学术活动暨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年会在深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市15岁以上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5.33%,估算目前深圳高血压患者超过了200万人。相对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18.6%,深圳市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1.12%。
深圳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称,迄今已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300余种,如传统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因素等都能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具体而言,传统危险因素,是指年龄、性别(男性)、家族史、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潜在危险因素,如肥胖、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凝血因子升高、慢性炎症、睡眠呼吸障碍。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因素,包括不健康饮食、过度饮酒、缺乏体力活动,以及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职业及职业变动、性格类型、精神紧张等。
据了解,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除了控制危险因素、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疗等方式外,中医中药治疗也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且中西医结合共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据介绍,中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历史悠久,并有着简便、安全、低毒、副作用小等的优势。根据不同患者的辨证分型,综合采用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袪痰化浊等中药及针灸、推拿按摩等适宜技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整合作用而起效,个体针对性强,疗显明显。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的络病范畴,疾病的产生在于脉络瘀阻,脉络绌急不通,治疗上应遵循“络以通为用”的治则,辨证上,要抓住脉络不通,脉络不荣的特点,无论是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劳倦失度或是金石外伤,最终的病理变化都是脉络受损。近年应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吴以岭院士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病位在心之络脉,制定了补益心气、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治疗大法,创通心络胶囊,疗效显著。
如何让心脑血管疾病远离我们呢?专家表示,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较多,但综合来看,和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所以,为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可以从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着手。具体科遵循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第一,生活规律化;第二,饮食科学化;第三,文体活动经常化。“八项注意”:第一,保持血压正常;第二,保持正常体重;第三,保持正常血脂;第四,饮食平衡;第五,戒烟、控酒、减盐;第六,坚持适度体育锻炼;第七,重视精神心理卫生;第八,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据了解,早在2016年,深圳市中医院借助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了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吴以岭院士中医络病研究团队,双方在中医络病理论的指导下,搭建起岭南地区中医络病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治未病”健康产业发展的合作,通过加强岭南地区中医络病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科学效的区域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记者了解到,未来该院还将持续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本次会议由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深圳市中医院主办,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承办。
(来源: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