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公众参与 > 民生实事 > 专题专栏人口与健康

生理痛好治“心里苦”难疗 深圳团队发现新的神经元可用于治疗

信息来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08-10 A-A+ 视力保护色:

  被咖啡烫到,人本能地会缩手,甚至摸耳垂,这是遭受生理痛触发的自我保护行为。但有大量的重度慢性疼痛患者,不得不长期忍受生理痛和“心里苦”带来的双重煎熬。目前的药物能缓解生理痛,却不能安全有效地缓解心里苦。对此,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黄天文研究员在哈佛医学院期间,发现了一条专门负责“心里苦”的神经通路。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Nature),他回国后正继续这一研究。

  在长期的疼痛动物实验中,人们常以生理痛作为指标,而真正发生病变的心里苦神经环路,并没有得到治疗。反之,有些药物可能作用于心里苦的神经环路,却因为对生理痛没有影响,而被误判为无效,从而失去了进入临床试验的机会。

  “比如给小鼠使用某种药物后,它面对外部刺激不再抬脚或躲避了,人们就判定这个药是有镇痛效果的,但在临床使用中收效甚微,因为患者的‘心里苦’可能没得到有效的缓解。”黄天文告诉记者,“因此研究小鼠如何表达痛苦情绪,从而帮助设计镇痛药,是我们此次研究的重点。”

  黄天文团队将重点放在了脊髓背角神经元,并开始逐个分析里面的各条神经通路,最终将目标确定在一类叫TAC1的神经元上。

  “我们给小鼠设置了两个房间,每次进A房间就会被夹,进B房间不会被夹,经过几天的反复训练,即使进A房间不会被夹,小鼠依然会对这个房间表示厌恶。因为之前的疼痛经历已经形成了学习记忆,小鼠进入这个房间就会激发负性情绪,也就是觉得‘心里苦’”。黄天文说。

  而团队发现,缺失TAC1神经元的小鼠,即使再次进入A房间,也不会表现出厌恶情绪。

  这一实验表明,小鼠在没有受到实际生理疼痛刺激的情况下,依然会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和产生的痛苦情绪,作出对应的行为。

  “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脊髓背角里TAC1这类神经元的功能,并为研究小鼠的痛苦情绪表达提供了新的行为学范式,为疼痛信息传递的‘平行理论’提供了证据,这对于临床镇痛药物的研发,具有现实意义。”黄天文告诉记者。

(来源:深圳商报)


分享到: